发布日期:信息来源: 中国劳务行业门户网点击: 次我要评论()
近年来,桦林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按照“发展抓项目,增收抓调整,致富抓劳务”的工作目标,全面调整工作思路,全力破除思想障碍,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力促劳务输出由季节性向长期型、本地型向外地型、苦力型向技术型、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以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为突破口,将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为了把劳务工作做大做强,桦林乡明确了全乡劳务工作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并成立了由乡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党委成员及乡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产业协会领导小组,17个村级协会吸收会员已达2200多人。成立劳务工作站,配备了专职劳务工作人员和专用电脑、档案柜等办公设施,规范了办事程序,并为劳务工作站连接了互联网络,实现了信息和人力资源对接,建成了乡级劳动力资源库。同时,聘请17名村支书或文书兼任劳务信息员。
二是强化宣传,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桦林乡采用广播、黑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有关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法规和招工信息,有效降低了外出务工的盲目性,提高了务工的可靠性。在产业协会成立后,按照“先培训、后发证、再输出”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实用技能培训,邀请相关人员进行以交通规则、城市生活常识、劳动保护、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岗前引导性培训。积极鼓励支持务工人员参加县劳务工作部门和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使务工人员较好的掌握了务工知识和初步技能。通过培训,使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有证书”的“四有”劳务工作队伍蓬勃兴起,扩大了劳务输出总量,提高了劳务收入,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是建立务工信息台帐,畅通劳务输转网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构建富余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平台提供快速便捷的劳务信息。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通过深入村组逐家逐户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分类统计、造册登记,详细掌握外出劳动力现状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全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切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积极开辟劳务合作基地。充分发挥劳务办事机构作用,先后在新疆、内蒙、银川、兰州等地建立了以建筑、餐饮服务、机械加工、家政服务等行业为主的大规模劳务基地12处。三是建立各类台帐。乡劳务站建立了劳务产业致富带头人档案、务工人员信息卡、农村富余劳动力花名册、劳务输转人员花名册、有组织输转人员花名册、劳务培训人员花名册、劳务产业带头人花名册、劳务信息联络员花名册和劳务基地情况登记表,并以此建立了上联县劳务办公室、下联外出务工人员和产业带头人、外联务工基地、内联剩余劳动力的信息沟通网络,为务工人员有序输转和培训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协会成员关系多、信息来源广、与用工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以信息简报的形式,在乡信息发布板上张贴和向各村信息服务点发放,同时还通过村信息服务点和村信息员调查掌握农民的务工意向,有针对性地把用工企业信息发布到村里,为农民提供快速输出信息。充分发挥协会内“能人”的作用,依靠“能人”引导、帮助、带动农民有序转移。协会会员、鲍湾村农民鲍福得1992年到兰州打工,经过多年的拼搏,现已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大老板”,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鲍湾村在外务工的人员已达5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同时,采取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式,积极支持、引导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创造宽松环境,鼓励他们创办经济实体。目前,一条“输出富余劳动力--打工积累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劳务输转的良性循环路子在桦林乡逐渐形成。劳务产业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支走得出、站得稳、能干事的外出务工者队伍,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理念新、头脑灵活、技术精湛、善于管理的人才队伍。
五是靠实责任,强化措施。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健全的责任目标体系,是推动劳务工作的重要保障。桦林乡实行领导干部包村包组包重点对象工作责任制,建立了劳务到村、到组、责任人的工作机制及劳务考核机制,把劳务输出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提高考核标准,加大考核比重,评先树优,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在全乡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劳务输出的合力和劳务输出工作新格局。
截止目前,桦林乡3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已发展到80个,有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建筑公司17家,500万元以上的7家,2000万元以上的集团公司1家,有公司经理25名,工程师31名,经济师8名,会计师5名,技工850名。今年以来,全乡共输转劳动力5500人(次),组织培训农民工1000多人(次),共创劳务收入8000多万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劳务产业的大力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遍布桦林乡各村,劳务产业的迅速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桦林乡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上一篇:没有了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