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信息来源: 中国建设行业网点击: 次我要评论()
习近平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邦之兴,由得人。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开放和文明程度。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外国专家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数次与外国专家代表会见座谈,并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2015年,中国立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众多外国专家在带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动更加缤纷多彩。
弹指间,光阴之箭已经穿越年轮,抵达2016。张建国认为,在畅想未来的同时,我们仍须凝望海纳百川的2015,因为这一年对国家和民族的深远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
融全球智力筑中国梦想
——2015年外国专家工作亮点纷呈
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2015年9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荣获2015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和他们的亲属。这些专家中有诺奖获得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外国专家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两次在国内与外国专家代表座谈,并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座谈。他强调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中国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中国政府对外国专家的重视和礼遇,引燃了国际一流人才来华的持续热情。一大批世界知名专家相继来到中国,投身实现中国梦的洪流。“截至目前,2011年启动实施的‘外专千人计划’已完成五批,共有313位专家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二五”期间,境外来华专家规模不断扩大,来华专家已由2011年的52.9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62万余人次,年均增长5%以上。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要把眼光放到全球70亿人中去。”张建国认为,中国政府“友谊奖”的持续颁发、“外专千人计划”的稳步推进,向全世界释放了中国海纳百川的积极信号。“到中国去!”正在成为全球各领域顶尖人才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方向。
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5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全力推进法制建设,为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会同外交部、公安部、人社部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外国专家短期来华相关办理程序的通知》,为高端外国人才来华提供便利的签证制度。会同人社部,抓紧调研论证,继续做好《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起草工作。积极推动部门公共资源整合,健全责任体系,人社部、外专局研究同意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合并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会同中组部、人社部、外交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等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意见(送审稿)》。
同时,积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进和评价制度。通过扩大试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指导目录及计点积分方案》积累实践经验;继续推进探索实行技术移民研究工作,助力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
张建国表示,贯彻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和批示精神,最重要的举措就是从战略上谋划制定一个既遵循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加强引进外国人才的顶层设计方案,不断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来华外国专家提供更加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服务。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座谈。习近平回顾了曾为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原政务院经济总顾问、苏联援华专家组总负责人阿尔希波夫,武汉长江大桥总设计师西林,浙江省首位外籍劳动模范、1998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的俄罗斯专家西特里维等专家的感人事迹,称赞他们崇高的精神风范、高超的职业水准、对中国人民的满腔热忱。习近平说,中国有句老话,“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人民感谢为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专家们。
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外国专家功不可没。我国工业、农业、教育等各领域引进大批优秀外国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引进外国人才涉及各行各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外国专家工作中高端引领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全国引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过去五年中,全国共建成引智基地78家、示范单位91家,一批效益好、价值高的引智成果实现产业化,一批成熟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推广。
中华民族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以唐朝为例,当时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人才交流促进了唐朝的强大,也推动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
如今,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积极利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习近平主席一再把人才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放在一起去看,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也就拥有了宽广的历史视野。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邦之兴,由得人。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开放和文明程度。“广纳天下英才,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激发、释放自身‘人才红利’,也将坦然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人才红利’。”张建国表示,“中国政府会积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充分尊重、放手使用外国高层次人才,全力支持他们在服务中国国家发展中拓展事业空间、实现人生价值。”
为中国发展建言献策
2015年12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座谈,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世界银行和麦肯锡公司的3位外国经济学家坐在总理对面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建言献策。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最高层级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五年规划编制建议。
李克强表示:“今天我们邀请国内外几名专家发表意见建议,让我们能够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开门’征求各方意见,充分集聚民智,在开放中巩固更多共识。”
在党中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指引下,从国务院到国家外国专家局,从各省市区到各企事业单位,都在工作中注重巧借外力、善用外脑,邀请在华工作外国专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15年1月,国家外专局与国务院研究室联合主办外国专家座谈会,第一次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外国专家建议。
每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都会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2015年2月10日,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内邀请来自32个国家的60余名外国专家举行座谈时就指出:“中国有句古话:‘海之所以为大也,因其纳百川’。我们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更需要‘纳群言’。”
人才蔚,国运兴。“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和世界加强广泛合作,需要更多引进国外智力。”李克强表示,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十三五”规划制定,就是为了充分汇集“众智”,“只有把千千万万人的智慧汇聚起来,我们的规划才能更加符合实际,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015大事记
12月7日
外国专家受邀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建言献策。
9月30日
李克强总理会见2015年度“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
4月18日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举行。
1月12日
国家外专局与国务院研究室联合主办座谈会,第一次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外国专家建议。
11月1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外国专家短期来华相关办理程序的通知》正式实行。
5月8日
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座谈。
2月10日
李克强总理同外国专家举行新春座谈会。
名词解释
中国政府“友谊奖”
中国政府授予在华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由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于1991年正式设立。每年约产生50名获奖者,国庆逢五逢十之年则评选约百名。2015年6月,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复中国政府“友谊奖”为长期表彰项目。截至2015年,累计已有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1449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
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
简称“外专千人计划”,是国家“千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于2011年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牵头组织实施。主要目标是,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00至1000名高层次外国专家。入选者将获国家特聘专家证书,并得到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给予的生活与科研经费方面的补助。截至目前,已有五批共313位专家入选。
群英荟萃中国
让-马里·莱恩
超分子化学创始人,法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被称为“超分子化学之父”。2010年,推动中山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联合成立中山大学莱恩功能材料研究所并任名誉所长。2011年10月入选“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项目后,将100万元个人住房补贴捐出,支持研究所发展。2014年,该研究所成为广东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单位。201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勒克莱齐奥
法国当代文学家,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现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杰出驻院学者、中法文化中心主任、法语系博士生导师。
他是第一位在中国大学开设完整课程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丰富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研究方向。他每年来校工作3个月,以开设课程、座谈、研讨等形式,为青年学者和学生成长作出积极贡献。201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奈斯安
教育行业专家,曾任荷兰政府内阁教育、文化及科学国务秘书、议会议员、荷兰奈耶罗德大学欧中学院院长。
自2008年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球策略总监以来,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学院与欧美以及非洲国家的联系和人才交流。她以“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为使命,推动学院获得了众多欧美企业支持,并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创新与管理智库。2009年她用荷兰语出版了著作《不同视角看中国》,肯定并宣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201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理查德·霍顿
医学专著编辑、出版领域专家,现任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问。
长期致力于推动《柳叶刀》这一国际顶级医学杂志与中国的合作,提升中国医学研究水平,为中国政府卫生政策制定建言献策,为中国医生救治患者提供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国际上介绍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医学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自2004年起,《柳叶刀》开始连续发行中文版,至今发行超过100期。2008年9月,他首次编写完成《柳叶刀》中国专辑,至今已连续出版5期。201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克雷格·梅洛
著名生物学家。作为最早发现核糖核酸干扰现象的科学家,在核糖核酸干扰、小干涉核糖核酸药物开发、非编码核糖核酸生成、作用机制及生物功能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现任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与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及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将诺贝尔奖级的核酸生物技术引进中国并实施产业化,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领导团队建立了先进的核酸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中心,在核酸新药、诊断产品、农药和科研试剂的研制和转化取得行业领先成果。201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杰伊·西格尔
国际著名分子设计专家,曾任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院教学院长,2014年当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13年,受聘担任天津大学药学院院长,成为该校近60年以来首位外籍院长。几年来,为推进药学院改革和国际化进程制定5年发展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筹备院长基金,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邀请9位来自剑桥、耶鲁等大学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团在全球遴选优秀教师;搭建国际平台,与多所国际知名学府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基础建设,亲自设立分子设计与合成实验室。201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若列斯·伊·阿尔费罗夫
通信技术专家,现任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俄科院圣彼得堡科学中心主席、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4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积极推动中俄两国通信技术交流与合作。1989年,应邀为我国“863计划”提供咨询服务。自2005年起,担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并受聘为学校引智基地学术大师。他带领研究团队成立了“信息光电子学与纳异质结构”中俄联合实验室,确立了在国际前沿课题纳异质结构研究领域的5个重点合作研究方向,推动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突破。201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